彩神新闻资讯 分类
彩神官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自2014年起,每年联合编写《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力求全面反映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情况、新发展。

  报告编写得到了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所有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编写工作付出辛劳的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报告编辑出版期间,我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考虑到本报告主要反映中国新闻事业2017年有关发展情况,因此文中相关机构名称仍使用原有表述。敬请读者理解!

  中国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事业发展,习多次就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有力指导中国新闻事业改革创新、健康发展。十九大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为发展新闻事业确立了新的航标。2017年我国还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和传媒行业相关的政策,制定促进相关领域发展的举措,大力支持新闻产业发展。据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传媒产业总体上仍然保持较强的增长力,2016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达16078.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1%,并有望在2018年突破2万亿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实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智慧广电”战略、“宽带广电”战略和“广电+”行动,印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继续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持续开展“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评估”和“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等系列推动工作,指导和规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媒体健康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2017年明确为“内容品质提高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等,责令有关网站对违规视听节目深入整改,着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印发《关于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采编管理的通知》,要求报刊单位及其所办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统一网上网下管理标准,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格审核内容、规范新闻标题制作、完善网络活动管理等6方面严格管理。

  国家网信办修订《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制定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正式施行《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进一步提高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全国多个省份把媒体融合发展列为本省广播影视“十三五”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政策、资金等环节给予倾斜。河北、山东、深圳等地方政府通过相关改革方案,加大对电视台媒体融合的财政支持。四川、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专门制定出台了推进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意见或实施方案。浙江省连续两年把媒体融合列入重大突破改革项目,并在2017年对省市县媒体融合的改革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广东省自2016年起,先后成立三支百亿元规模的媒体产业基金,为广东省及下属各市有前途有潜力的媒体融合和新媒体项目注入新动能。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推动媒体加快创新变革步伐。

  一是移动主导。信息内容、传播载体、平台渠道的更新越来越快,移动终端、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占网民总规模的97.5%。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在2017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网络新闻用户达到6.47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3.8%,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20亿。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网络新闻应用已成为中国网民了解国内国际动态、国家政策、社会文化、生活服务等信息的重要平台。

  二是可视传播。过去五年内,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年均增长超过50%,有关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在线%的手机流量将消耗在视频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保持增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5.65 亿,较 2016 年底的增长率为 3.7%;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 5.25 亿,增长率达到 5.1%。很多媒体集中力量发展视频业务,把视频置于重要战略地位,提高全媒体可视化产品生产能力。新华社在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进行了40场高清直播、时长近3000分钟,场均点击量达到数百万次。十九大开幕当天,重点视听节目网站转播十九大开幕实况的节目总播放量达2.18亿次,总访问人数1.25亿。2017年中央电视台全年通过“央视新闻”新媒体共发起移动视频直播2717场,累计用户收看次数超出27.98亿次。通过央视网PC端和移动端,中央电视台丰富视频资源全年用户收看次数达38.84亿次。

  三是平台聚合。网络新闻信息领域,平台化驱动市场分工进一步明确,专业新闻媒体与自媒体成为主要的内容生产者,聚合平台则负责信息分发和传播。网络新闻应用呈现出资讯聚合平台化、跨界竞争激烈化和技术核心化三方面趋势。当前,不少媒体机构都在构建集聚用户资源的传播平台,依托用户资源扩大影响力、拓展盈利模式,努力从内容供应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人民日报社推出中国媒体融合云,将十几家跟媒体技术相关、在各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公司的能力做成技术工具,汇集在融合云上开放给全行业使用,以此为底层支撑为媒体融合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基础支撑类、应用系统类服务等。新华社启动移动化在线新闻生产平台“现场云”,截至2017年底,为2300多家媒体机构用户免费提供基于移动端的全媒体采编发功能,持续推出现场报道24000多场,实现采编人员即采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有效提升报道时效。中央电视台打造“央视新闻移动网”,共享各类资源,助推电视媒体稿源拓展、版权保护、媒资运营、品牌推广。截至2017年底,“央视新闻移动网”已吸引入驻矩阵号244家,成为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入驻地方台矩阵号重要的融媒体工作平台。

  四是智能驱动。人工智能正在对新闻生产、分发、反馈各环节产生革命性影响,人工智能平台正在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人民日报新媒体大胆尝试语音识别、人机对线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首次设置智能服务机器人“小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与“小端”就两会常识等内容进行实时互动。新华社在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首位机器人记者“爱思”崭露头角。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发布我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并通过“媒体大脑”生成了中国第一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意味着人工智能与媒体间的融合更加深入、全面。中央电视台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实践,新开发新闻一体化生产平台,在采集阶段,记者不仅可以通过手机APP回传直播信号,还可以自由接入无人飞行器、OSMO等各种信号源,为移动直播的内容创新性和画面丰富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制作阶段,实现新闻的自动分类、关键词提取、新闻标签挖掘、相似新闻分析等功能。编辑根据智能化分析的结果对新闻素材进行审核、选用,并完成信息架构、内容、页面搭建的制作,支持面向电视端、移动端、社交平台的多渠道发布。

  媒体做大做强需要人才、资金、资产、技术、品牌等多方面资源,而各方面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归根结底需要人才,人才是媒体发展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优势资源。

  1.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2017年5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要求既充分发挥事业体制凝聚人才的重要作用,又善于运用灵活用人机制激发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活力,探索新形势下吸引使用人才、评价激励人才、培养管理人才的有效措施,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为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人民日报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积极探索推动各类人才全面融合互通,鼓励事业编制干部到社属媒体工作,有重点地选调社属媒体人才到本报采编岗位工作,有序推动各类专业人才交流。新华社积极探索建立事业体制稳定性与市场机制灵活性有机结合的新的人事管理体制。通过多种方式为部分企业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创新机制补充分社采集力量。全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阶梯制度,与现行职称评聘体系互为补充,分13个业务阶梯,并设立“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实施拔尖人才培训计划,创新人力资源使用机制,推动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专业人才上升通道和成长空间更加广阔。中央电视台大力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与采编播管人员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人事劳动关系,提高员工待遇,增加员工归属感,全台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迸发。

  2.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记协等每年为新闻业务骨干提供多种业务培训,指导并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内部培训,提高新闻记者政治水平、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中国记协号召全国记协系统开展撰写一篇署名文章、开展一遍队伍轮训、刊发一组体会文章、组织一次学习交流等活动,组织地方记协和专业记协负责人培训班、第27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审核委员培训、第4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手、评委培训等,会同中国行业报协会举办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和企业报负责人培训班、30人以下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培训班,累计培训1400多人次。人民日报社认真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分门分类开展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实施“请进来讲,带出去学”的培训方案。2017年,组织举办社内各类培训17期,累计培训干部超过1400人次,举办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集中培训干部超过500人次。人民日报社高度重视高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在职人员中有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10人入选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有20人入选国家新闻出版领军人才。新华社教育培训紧密结合事业转型发展需要,组织编辑人员政策培训,提升政治把握能力;有针对性组织采编人员专业培训,加强全媒体技能培训,通过轮训、“以老带新”、骨干人员提高培训等不同方式,全面提高记者编辑全媒体采编业务能力,培训专业化、系统化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新华社举办全社性培训班50期,政治理论类培训17期,围绕加强新闻采集能力、编辑策划能力、议题设置能力建设培训21期(涉及媒体融合培训17期)等,参训人数4000余人次。深入推广实施“青年导师制”,全社共有973名青年参加导师制,参与辅导工作的导师共725人,为青年人才培养规范化、规模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央电视台开展媒体融合专题培训,针对全体员工、业务骨干、新媒体运营人员等不同人群,启动分层分类的新媒体生产培训,推动员工能力从电视生产能力向全媒体生产能力转变,相继为新闻中心、体育频道、科教频道等一线部门举办“两会报道新媒体专项培训”“新闻融媒体技能培训”“媒体融合能力提升培训”等专题培训13期,参加人员1420人次。

  3.建立多元人才激励机制。人民日报社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各项规定,切实保障人才待遇,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2017年分三次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为内设机构符合条件的在编在岗职工兑现公务交通补贴;调整劳务派遣、分社行政助理、驻台人员、残疾职工等人员工资;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研究制定养老预扣清算方案,正式开始收缴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深化绩效工资改革,认真核定报社绩效工资总量,同时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特点,探索稿酬制度改革。完善评价激励体系。新华社突出“以奋斗者为本、以贡献者为本”理念,创新专业人才管理使用,突出正向激励。建立荣誉制度,让优秀人才有成就、有地位、有待遇,通过“社长总编辑奖”“创新工作奖励”“集体和个人记功表彰”“十佳编辑十佳记者十佳员工”等荣誉表彰,授予在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事迹特别感人,具有崇高精神风范的个人和集体。完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和奖励政策,落实全员考核、坚持业绩导向,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根据实际贡献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向基层一线倾斜,向采编队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第二期“十佳人物”评选活动彩神官方,在全台年度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以橱窗展板、台内刊物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年度优秀节目评选和年度品牌栏目评估工作,对获奖节目及栏目的一线节目制作人员进行全台表彰和奖励,以促进节目创新、激发创作热情、凝聚团队力量。

  媒体融合依然是2017年中国媒体发展的主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提速升级,内容与平台、渠道、技术、管理一体化发展,正向“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深度融合迈进。

  近年来,随着报纸期刊单位对数字出版转型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的不断提高,转型升级步伐逐渐加快,转型升级思路日益清晰,转型升级路径渐趋明确,并取得初步阶段性成效:主流媒体阵地大大拓展,数字化新内容生产能力、传播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出版业务与传统出版业务优势互补、互为助力、此长彼长的态势日益凸显。

  通过采编流程再造,搭建“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发展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报纸出版单位所采纳,已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广西日报报业集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社、辽宁日报社等纷纷建立起“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发布平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理念和思维,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单打独干的状况,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信息、厨房多种生成产品、渠道多元传播给用户”的全媒体形态、24小时全天候的生产。

  传统媒体顺应新时代用户使用习惯和场景变化,突破传统的文字形式,提供导向正确和具有公信力的直播、音频和短视频产品,赋予内容产品时代新定义,成为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方式。譬如,新华社不断完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供稿库产品功能,打造“卫星供稿线路+全媒体供稿库”新模式,升级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多媒体发稿线路,推出面向视频机构用户的短视频供稿专线,持续改进产品结构,提升服务体验;坚持内容创新,以时政类微视频为支点,把主旋律与微传播相结合,推出一批浏览量过亿的融媒体产品。安徽少年博览杂志社将“看”与“听”结合,打造“小耳朵听吧”语音广播故事平台,并在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一系列语音节目。

  随着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大数据、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新闻单位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也紧跟技术趋势,通过技术层面的提升,使新闻报道内容的传播价值达到最大化,形成独特优势。例如,新华社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投射到无人机拍摄,在2017年两会期间,推出首款AR新闻报道产品《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蔡群和她姐妹们的人生逆袭》,在贵州代表团会议上发言时,人大代表蔡群将现场的蜡染刺绣扫入平板电脑的视频报道中,苗绣的制作工序、苗寨风情、创业故事、扶贫建言与现场的蜡染刺绣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封面新闻自主开发的“小封机器人”与用户见面,成为国内报业集团中首家拥有聊天机器人的APP;同时,封面新闻“因人而异”的算法推荐更加成熟和优化,机器人写作技术不断完善,向AI+媒体的前沿领域持续进军。此外,微博、微信公众号已成媒体标配,各大报纸期刊媒体普遍用微信公号构建新传播矩阵,扩大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逐渐深入,传统报刊媒体特别是地市报、都市报和生活服务类报纸期刊的“信息+服务”垂直化战略开始表现日益亮眼。以用户为中心,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为更好地服务本地用户,越来越多的都市报开始布局垂直服务性的开放式平台,深度垂直服务区域用户。譬如,北京青年报于2013年10月成立了北青社区传媒,致力于打造北京社区O2O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除了为用户推送本地化、社区化的新闻和资讯外,还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本地生活化服务项目,拥有覆盖北京近60个生活圈的OK家社区APP;130家扎根社区服务居民、解决最后100米物流的社区驿站等。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则于2016年3月推出羊城派客户端,该产品定位是为本土老百姓提供基于生活资讯、邻里社交等方面的智能化本地服务,成为区域社区活动和社会治理平台。

  2017年,广播电视行业加快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加大融媒体融平台、新闻客户端、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建设和科技项目攻关,加强融媒体内容创作生产,大力推出融媒体产品。行业融合传播的基础更加扎实、机制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显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媒体智慧融媒体建设明显提速,中国广播云平台、“央视新闻”、“中华”系列客户端、芒果TV等新媒体品牌已呈现出较大影响力、较强竞争力。跨地区、跨层级的联合融合发展模式在广播电视领域不断涌现,成为带动广电媒体转型升级的有益尝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广电“国家队”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机制创新,融合传播能力迅速提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一期建设工作基本完成,移动互联网(车载)集成播控平台已汇聚400余套直播频率节目及超过百万时长的版权音频节目。截至2017年11月底,广播云采编系统再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61家广播电台、2300多名编辑记者行业协作的新闻采编流程和共享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共用、共采共编。此外,媒资系统内容建设初见成效,年均入库播出节目约3.8万小时、各类音频素材9.2万余条,已成为国内广电行业中数量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音频数据库。

  中央电视台基础资源云平台、一体化云平台、集成发布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制作、多渠道协同分发、多终端互动呈现、全媒体精准传播的模式逐渐成形。截至2017年底,“央视新闻”新媒体用户突破3.5亿, 央视网多终端月度全球覆盖用户达11.28亿人,“央视影音”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过6.1亿,“央视财经”新媒体总粉丝和订阅户突破6532万,“央视体育”移动客户端累计用户突破750万。大小屏互动直播、大小屏融合互动报道等在央视已实现常态化。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坚持移动优先、重在社交,拓展新兴媒体对外传播渠道,已逐步形成内外一体、协调联动、差异互补的海外融合传播格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依托“中华云”建设媒体融合新型生产制作系统,历经两期项目建设,2017年已初步完成融媒体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中华媒体云、中华云融合传输覆盖网、中华云终端应用服务三个层面的完整架构。以客户端ChinaNews、ChinaRadio、ChinaTV为引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延伸打造中英、中俄、中意、中老、中柬、中塞等“中华”和“China”系列的多语种特色化客户端,实现多语言阅读、收听和收视。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台新媒体用户数超过3亿,多媒体阅听量日均接近3200万。

  省级和市县级媒体因地制宜、主动作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级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

  上海广播电视台在台、集团发展战略中,整合原电视新闻中心、外语中心、看看新闻网成立融媒体中心,建立了涵盖东方卫视频道、百视通IPTV、手机电视、BesTV互联网电视平台、“看看新闻Knews”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渠道的视频聚合和分发机制。湖南广播电视台以“芒果云”体系为依托,2017年实现湖南卫视和芒果TV媒资、内容、技术、数据的互联互通,并通过“一云多屏、多屏合一”的平台入口和特色内容优势,台网彼此借力构建现代新型传播矩阵。目前芒果TV位居网络视频行业第四位,2017年预计盈利4-5亿元,正走出一条传统广电媒体独特、有效、可持续的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湖北“长江云”平台定位于省域生态级融合平台,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优势整合,打破省市县三级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单打独斗的局限,联合各级政府的政务资源,打造具公信力的新媒体平台。截至2017年年底,已有117家省市县媒体纳入集群,共享“长江云”平台的“中央厨房”,汇聚各类媒体产品8112个。广东推出全国首家以广电主播为核心内容的直播平台“荔枝直播”,探索广电主播的“高格网红”之路;推出仅一年的移动端新闻资讯聚合产品“触电新闻”,截至2017年12月底已有1.6万个“触电号”入住,下载量超过1500万,日活用户170万,逐渐形成了以广电媒体为主的平台型新闻聚合生态。江苏广播电视台的“荔枝云”平台、浙江广电集团中国蓝融媒体中心等,在推动传统广电媒体向融媒体转型,构建现代、立体的新闻传播体系等方面也卓有成效。

  一是“央媒搭台、大家唱戏”。2017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上线平台型产品“央视新闻移动网”,通过构建资源共享、高效分发的通稿系统和媒资系统,推动各级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一体化深度融合。截至2017年底,“央视新闻移动网”发布短视频178226条、移动直播4094场,用户数量突破100万,在应用商店新闻类排名由320名上升至38名。通过平台搭建实现广电系统专业优势的集聚,形成了主题主线报道的“国字号联合舰队”。

  二是省级广电正在打造区域范围内的联合发展。湖北广播电视台与湖北省内市、县上百家媒体机构(含地方广电、报社、网站)联合,依托“长江云”移动新闻采编体系和云稿库,组建覆盖全省各级上千名记者的“云上联合报道团队”,逐渐形成全省主流媒体“抱成团,结成片,连成网”的新局面。广东广播电视台发起“广东广电媒体融合共同体”,聚合带领全省20多个地市台在共享文稿库、版权保护、媒资运营等领域携手共进、融合发展。

  三是以市县为主体的地方广电跨区域联合发展。如山东“轻快”手机台以基于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H5)技术为依托,为基层广电特别是中西部地(市)县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截止2017年底,“轻快”的合作台已覆盖25个省份206家市县广播电视台和全国600多家党政企业单位, 有效推动了基层广电以低成本实现融合发展及移动互联转型。

  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和宽带网络建设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2.03亿户,较2016年底增长0.63%;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1.59亿户,双向网渗透用户超过7900万户,有线万户,高清数字电视用户超过8500万户。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示范试点、有线无线融合网络试验扎实推进。截至2017年底,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已与河北、青海、宁夏、内蒙古、广东、黑龙江、重庆、新疆等八省(区、市)签订整合协议,网络整合成效明显。互联互通平台“云服务、广电宽带网和融合智能终端”技术架构渐成体系,“平台IT化、传输IP化”策略初步落地,基本做到了可管理、能运营。京沪100G等智能光传输网络已完成大部分建设工作,涉及站点超150个,线万公里;宽带广电网络升级覆盖6个核心节点和10个骨干节点,总端口容量达到11.56T;广电云平台在北京、西安等的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并已提供现网服务;融合服务平台已具备300万用户服务能力;BOSS系统现已具备1000万用户数据处理能力,为广电融媒体化信息服务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省网络积极介入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建设。如湖北广电网络与市县合作,打造“智慧仙桃”、“智慧保康”等城市或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贵州通过“广电云”与各级政府、公安系统、民政系统等深度合作,全面进入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健康养老等服务领域。广东广电与电视台、报业、终端厂商、新兴科技公司等广泛开展合作,深度布局智能家庭。

  广播电视新媒体报道实现全面融媒体传播,涌现出一批“现象级”原创融媒体产品。中央电视台实施新媒体“首页首屏首条”工程,打造一批“V观”系列微视频。全网推送的原创时政微视频《初心》,总阅读量达12.36亿,创下时政微视频传播新纪录,被称为时政报道的“走心精品”。在全国“两会”、五一劳动节、香港回归2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等重大宣传报道中,各级广播电视机构主动探索多屏互动直播、融媒体传播新方式,实现大小屏融合互动报道常态化。十九大期间,中央电视台融合传播观众触达人次达248亿,其中电视端185亿次、新媒体端62亿次,新媒体端发起移动直播133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构建起“原声+新媒体”的时政新闻产品矩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充分利用“China”系列多媒体平台,打造中外文融合联动报道工作机制。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华(China)系列移动客户端产品下载量已超过500万,国际在线万,形成全台共享、多点发布“新媒体+”报道新格局。

  从中央媒体到省市县媒体,移动直播成为新常态。“央视新闻移动网”上线余场,传播品质不断提升。大型纪录片《还看今朝》播出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发起系列移动直播十多场,总观看人数近2000万,主持的微博线亿。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江苏广播电视台“荔直播”等移动新闻平台聚焦春运、全国两会等推出多场直播。此外,遇到突发新闻事件,广播电视的移动直播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手机屏先期发声,电视屏深度跟进,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在基层广电,移动直播已经让很多市县台重归本地主流媒体的地位,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推动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一是以融合传播为发展立足点。2017年10月10日,CGTN建成启用融媒中心,可实时共享中央电视台所有电视和新媒体新闻资源,并能汇聚全球两万五千多家网络媒体和七十家权威媒体机构的资讯,全天候提供适应电视、移动网、客户端、社交媒体、视频通讯社等多渠道、多形态传播的新闻内容和产品。在十九大报道中,CGTN新媒体总发稿量达4119条,总阅读量超过3.7亿,总独立用户访问量达到2.8亿。

  二是拓展海外社交平台。针对国际传播的特点,坚持“为我所用”,善于借力发展,用好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截至2017年12月底,CGTN新媒体全球活跃粉丝数超过9532万,总阅读量超过16亿,优兔平台主账号全球点击量突破3亿次;CGTN脸书总粉丝量超越BBC和CNN等西方主流媒体,成为该平台全球第一的新闻媒体主页。央视网在海外社交平台运营的“CCTV”和“熊猫频道”系列账号总粉丝量也超过6335万。此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充分利用语种优势,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了43个文种的226个账号,粉丝总量超过1.1亿,海外粉丝数超过5400万。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粉丝数达到8700万,CCTV 系列账号脸书平台贴文阅读量近79亿次,熊猫频道浏览量近29亿人次。

  三是以融合传播方式打造特色外宣品牌。组建伊始即按融媒体思路进行顶层设计的CGTN,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以新闻为主的特色外宣品牌。根据在全球16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发生中国相关重大国际新闻时,选择收看CCTV/CGTN的受众由2016年的8.1%提升至12.8%,品牌好感度为3.52分(5分制),高于半岛台、欧洲新闻台、法兰西24、TV5、今日俄罗斯、NHK等。仅2017年一年,通过融媒体传播,CGTN在法国、菲律宾、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刚果(金)7国的观众规模平均增幅53.3%,其中英语频道观众规模增幅达73.1%,品牌特色日益鲜明,知名度与日俱增。此外,中央电视台熊猫频道通过新媒体传播,也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外宣品牌,多平台累计浏览量超47.1亿,部分视频被包括BBC、NBC等50多家和网站转发。

  2017年,新兴媒体正能量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得到有效弘扬和传播。一是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不断提升。十九大期间,人民网累计发布十九大相关报道超过1.4万篇,总点击量超过13亿,原创报道被广泛转发,深入解读十九大报道,传播党的政策方针。“新华访谈”7场独家专访第一时间权威解读十九大报告,“新华网评”持续主动发声,近2.5亿人次参与“十九大热力榜”等大型互动征集点赞活动,成为网上舆论引导的主旋律。二是社交媒体逐步发挥社会担当。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社交媒体平台从随波逐流追逐热点向旗帜鲜明表明态度转变。微信通过公众平台辟谣中心、辟谣小助手等系统工具,拦截谣言文章累计60余万篇,谣言安全教育累计传播量超过2000万,累计科普3.4亿次。微博利用微博故事、群发、正能量微博、视频等核心资源和产品,配合媒体议题设置和特别策划,实现微博平台和媒体报道有机结合,中央电视台系列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在微博推广后,总阅读量突破20亿人次;人民日报微博9月上线“我爱你中国”线亿人次的阅读量;新华社十九大期间推出《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等互动性融媒体作品,网民累计浏览量均超过5亿。

  习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引起网络强烈反响,刷爆各大社交媒体。“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带一路”“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词语入选网络热词,反映出网民对国家重大政策方针、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关切。通过网络论坛、自媒体公众平台以及网络群组交流等途径,公民开展日常生活、社会见闻及公共事务信息交流,充分体现了宪法法律所保障的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前台自愿,后台实名”原则进一步强化网民责任感,将网民的内在道德约束转化为外在的法律约束,有效减少虚假信息数量。

  2017年,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通过政务新媒体做好政务公开和政策解读,新媒体成为政府和民众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的桥梁,逐步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推动网络空间从单一主体的政府管理向多元互动的综合治理转变,呈现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理念和格局,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2017年,中国政府通过多部门联动,持续整治网络谣言、打击网络犯罪、打击网络色情,并通过“护苗行动”,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上网环境,通过举办“网络安全周”等培养公众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上的“键盘侠”和“水军”越来越少,不文明、不理性、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没有了藏身之地。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231564人持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放的具有采访资质的新闻记者证,其中报纸记者84761人,期刊记者6324人,通讯社记者2849人,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136224人,新闻网站记者1406人。

  新闻记者中,按性别划分,男性119483人,占51.60%;女性112081人,占48.40%。新闻记者按学历划分,专科42130人,占18.19%;本科167104人,占72.16%;硕士20919人,占9.03%;博士780人,占0.34%;其他学历631人,占0.27%。新闻记者中30岁以下的22582人,占9.75%;30至40岁的88936人,占38.41%;40至50岁的79529人,占34.34%;50岁以上40517人,占17.50%。

  2017年,中国记协积极指导地方记协、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做好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申报工作, 2017年援助31名新闻工作者,援助金额达190万,援助人数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看望慰问被援助的已故新闻工作者家属,调查了解新闻媒体近年因公伤、病、亡情况,调研新闻界对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的意见建议,研究修改《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部分条款,拟进一步扩大援助范围、细化援助标准,惠及更多新闻工作者。

  2017年,中国记协进一步加大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力度。一是加强对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工作,参加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大会,参与发起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在新闻核心期刊《中国记者》刊发署名文章传播版权保护理念和方法,协调新闻单位、新闻院校、专业记协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研究、宣传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二是支持新闻媒体记者依法行使采访权,坚决反对侵害记者采访权的不法行为,指导地方记协做好慰问、参与调查处理等工作,督促有关部门依法依纪公正处理。三是关心新闻工作者待遇保障,帮助新闻工作者解决社会保险、工资待遇等实际问题。四是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关注新闻媒体融合发展、转企改制等进展,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这些工作得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肯定。

  中国记协积极参加有关司法案件报道、新闻作品版权保护、《著作权法》修改等重大课题研究并提出意见建议;参加高校举办的传媒法治、新闻报道改革等研讨会,撰写、发表研究文章;开展记者维权专题研究,为新闻单位采编人员开办法治讲座,进行普法培训。

  中国记协目前实行团体会员制,拥有217家会员,其中包括18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138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29家全国性专业记协、32家省级记协。2017年,会员服务工作实现了新突破,中国记协首次建立全国性行业类媒体沟通协调机制,与数十家主要的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建立了定期联络,指导其加强业务研究、扩大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提升报道水平;同时,中国记协也为会员提供各种具体帮助,如为新闻媒体会员争取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名额,为新闻单位内部培训提供师资和采编业务咨询,为地方记协等会员提供组织机构和培训等方面的建议,参加会员的重要采访、培训、交流活动等等;中国记协还进一步加强对全国性专业记协的指导,开展专门培训,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支持其组织召开年会、换届会、大型集体采访等业务交流活动;此外,为关心普通编辑记者的身心健康和业务成长,中国记协每年都举办两次编辑记者大型采访交流活动,近年来,该活动覆盖的新闻媒体范围日益扩大、受益人数日趋增加、活动内容日益丰富。2017年5月和6月彩神官方,围绕“庆祝中国记协成立八十年”这一主题,中国记协相继举办重庆行、江西行采访交流活动,来自中央、地方的126家新闻媒体约160名编辑记者聆听专家讲解地方新闻史、采访当地文化遗址和城乡建设成就并进行座谈交流,收获颇丰。该活动也受到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和好评。

  2017年,中国记协继续发挥新闻道德委员会在治理突出问题、规范职业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围绕新闻行业存在的虚假新闻、失实报道、新闻敲诈等突出问题,倡导行风建设,开展新闻评议,推动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1.发出倡议进行引导。为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贯彻落实习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于2017年4月12日,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践行“四向四做”,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倡议书》,充分发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规范引导的作用。

  2.加强评议进行指导。2017年,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及存在的失实报道、低俗庸俗媚俗等突出问题组织开展评议。在2017年4月召开的媒体履行社会责任专题评议会上,对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和新华网5家中央媒体和新闻网站2016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评议。7月,针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不时出现的报道失实问题,组织部分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发生的报道案例,剖析成因危害,探讨治理举措。12月,针对个别媒体炒作明星绯闻、报道低俗庸俗媚俗的问题,组织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围绕报道案例开展评议,引导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自觉低俗、庸俗、媚俗。

  3.创新手段发挥合力。为了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充分发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的权威性、影响力,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采取同向发力、协同联动的方式,分别于去年7月和12月,联动北京、上海等9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和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就同一议题,在同一时间段分别召开专题评议会。这种协同联动开展评议的方式,对加强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约束力,规范编辑记者的职业行为,发挥出积极作用。

  4.受理举报治理突出问题。2017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共核查处理新闻领域案件149件,办结率86%。加强对报刊所办新媒体的监督管理,通过舆情监测,主动发现和查处了数起虚假失实报道,涉及一批报刊单位。制作并向新闻单位免费发放《新闻记者警示教育片》,并要求组织观看,教育引导新闻采编人员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接听举报投诉电话,查收投诉举报电子邮件,接待来人来访投诉,筛选梳理举报投诉信息,对举报线件。根据职能分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主办单位、新闻媒体等各环节,核查处理举报投诉问题,推进形成依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机制。2017年,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先后就举报部分媒体有偿新闻、虚假失实报道等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主管主办单位及新闻媒体去函开展核查工作。

  2017年,中国记协继续在新闻战线组织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工作。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开展此项工作。第四批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工作的新闻媒体包括: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5家中央新闻媒体;北京青年报社、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包头日报、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吉林日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解放日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浙江卫视、安徽日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都市生活频率、江西日报、齐鲁晚报、河南日报、湖北日报社、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南方日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都市报、重庆日报、四川日报、贵州日报、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陕西日报、兰州晨报、青海日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32家地方媒体,以及国家电网报1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各媒体详细报告了在正确引导、提供服务、人文关怀、繁荣发展文化、遵守职业规范、合法经营、安全刊播、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权益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等内容。

  经过前面三年的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工作在推进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进一步完善报告制度。在工作制度方面,中国记协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工作方案进行了补充完善,在工作机制中强化了互联网管理部门在激励约束方面的作用。继续采用综合评议机制,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对中央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对属地媒体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

  2、进一步做好报告发布。为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认知度,加强社会对媒体的监督,2017年5月26日,中国记协网向社会正式发布38家媒体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各媒体所属网站随后发布本媒体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社会对此反响良好。

  3、进一步汇聚工作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成果运用,扩大工作影响,2014年以来,中国记协已陆续出版《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4年卷》《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5年卷》《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6年卷》。2017年继续出版了《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7年卷》。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旨在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激励和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向四做”、采编精品佳作。2017年11月2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8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50件,二等奖90件,三等奖143件。

  中国记协根据新闻事业的实践与发展,在吸收新闻界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评选工作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增强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公平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新闻界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

  1.鼓励新媒体、融媒体作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品牌,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2017年评选中,评委会高度重视新媒体、融媒体作品。新华社的融媒体专栏《新华全媒头条》获特别奖,网络专栏《学习进行时》、新媒体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您好,马克思》等5篇作品获一等奖,6篇获二等奖,13篇获三等奖,占获奖总数的8%。

  2.加强对评奖工作的监督。为维护中国新闻奖的良好声誉和权威性,中国新闻奖评选加强各方面监督。2017年增加了签订诚信参评承诺书的规定,每个报送单位、每个参评人必须签订诚信参评承诺书,推动新闻媒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引导编辑记者自觉坚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公示流程,要求各单位完整公示拟参加定评的参评作品的全部申报材料,并在申报时提供每件作品公示网页地址备查,接受社会监督。

  3.规范自荐(他荐)作品报送。2014年,中国记协开放“两奖”自荐(他荐)参评渠道,为优秀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参加“两奖”评选打开了大门,得到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增强了评奖工作的凝聚力。中国记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自荐(他荐)参评机制。2017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要求自荐(他荐)作品须获得省部级以上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社(台)级新闻奖,且须有两名新闻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士实名推荐。今年共报送自荐作品97件,最终13件作品获奖,占报送作品的13.4%,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7篇。

  4.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2017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加大了处罚力度,如发现本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获奖作品有抄袭、虚假、失实或与刊播时不一致,《推荐表》等申报材料及刊播信息有造假、虚报、篡改、伪造,以及未按规定程序推荐、评选等违规问题,一经查实,即撤销该作品参评或获奖资格;对推荐单位和报送单位予以通报批评,被通报的推荐单位、报送单位不得参加下一届该项目评选;对上述参评作品的作者、编辑予以通报批评,并禁止其三年内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各项评选活动;自荐(他荐)作品参评的,一经发现有违规情况,将通报批评,并且三年内不得参加中国记协任何评奖活动,以维护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权威性。

  5.加大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举办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者研讨班。以“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为主题,以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切入点,总结探讨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经验,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评委和获奖代表,以及来自新闻一线的编辑记者围绕新时代如何创作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以及如何进一步改进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进行了深入探讨。用先进典型带动广大新闻工作者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凝聚强大正能量。

  6.积极探索新闻评奖工作的数字化、科学化。为进一步提高评选工作效率,从2014年开始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着手研发中国记协新闻评奖系统。该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持,覆盖评奖工作全流程的一个工作平台。2017年,该系统的主体功能,如评选信息发布、参评材料上报、初审、公示、审核以及同报送用户的沟通等功能,已经分期分批完成研发并投入应用。通过研发评奖系统,不断提高评奖工作效率,增强评选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统筹协调和努力推动下,中俄媒体交流年成功举办并圆满落下帷幕。中俄两国媒体围绕政策交流、相互报道、大型活动、合作制作、出版发行、互译互播、媒体产业、新兴媒体、教育培训、少儿媒体等10个领域开展了260余项合作项目。习主席与普京总统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并给予高度评价。

  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应邀出访美国、加拿大、瑞典、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德国、埃及等国,赴俄罗斯参加“中俄媒体论坛”,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塔斯社、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俄罗斯报等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接待外国政要和媒体负责人来报社参观座谈,就加强合作、分享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2017年7月4日,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共同见证了人民日报社和塔斯社交换双方全面合作协议,成为两国元首关怀鼓励两国最重要媒体加强交流合作的生动写照。在“2016-2017中俄媒体交流年”框架下,人民日报社荣获优秀组织奖,人民日报社与俄罗斯塔斯社联合主办的“中俄主流媒体边境口岸城市联合采访活动”荣获相互报道类“优秀项目奖”,人民网与俄罗斯卫星网联合开展的“中俄中小企业电子百科全书项目”荣获新兴媒体类“优秀项目奖”。

  2017年9月,新华社与伊朗共和国通讯社在北京共同举办“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新华社与伊通社联合摄影展”,展示了精选的70多幅照片,内容涵盖中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成果。2017年,新华社还签订了与德新社图片合作的补充协议;签署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塔吉克斯坦霍瓦尔通讯社、克拉斯传媒集团等合作谅解备忘录协议;与安莎社、安克罗诺斯媒体集团、巴勒斯坦通讯社等就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达成意向。

  中央电视台在习和越共中央阮富仲共同见证下与越南电视台签署谅解备忘录;在习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共同见证下与哈萨克斯坦广播电视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在第三届中俄媒体论坛上与俄罗斯媒体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中央电视台负责人出访秘鲁、巴西、阿根廷、芬兰、爱沙尼亚、挪威、柬埔寨的等国,推动与相关国家媒体的务实合作;接待重要国外来访团组23批次,包括总裁、法新社社长、哈萨克斯坦广播电视公司董事长等国际知名媒体负责人。

  中国记协2017年共接待来自38个国家的33个新闻代表团272人次来华访问与采访,共组织24个中国新闻代表团131人次赴37个国家进行新闻交流和访问,2017年,与印尼、秘鲁、尼日利亚、塞内加尔、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有关组织建立交流关系,扩大了国际新闻界“朋友圈”。2017年11月,在习和越共中央阮富仲的见证下,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胡孝汉与越南记协常务副主席胡光利在越南首都河内交换《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越南记者协会新闻交流合作协议》文本。这是中国记协历史上第一份列入党际交流项目的对外新闻交流合作文件,也是第一份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见证签署交换的对外新闻交流合作协议文件,意义深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青岛共同承办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2017年亚洲媒体峰会。来自48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的450余名代表参加了峰会。本次峰会推动了亚洲各国媒体政策交流,凝聚了促进媒体共同发展共识和合力,展示了我媒体发展成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成功承办第54届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ABU)大会及其附属会议。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9个国际组织的近630名中外媒体高层和专业人士围绕大会主题“变革时代的媒体”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达到了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预期目的。

  人民日报社和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主办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来自全球126个国家的265家媒体、智库和国际组织的300余位外方代表参加本届论坛,共达成包括成立人民日报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启动人民日报社“一带一路”新闻合作中心暨跨境联合采访等在内的六项成果。2017年12月,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7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媒体峰会”(简称“澜湄”媒体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在“澜湄”合作框架下举行的首次媒体峰会,共有来自该地区6个国家的30余家主流媒体代表参加。本届峰会主题为“澜湄命运共同体,媒体合作新时代”,嘉宾们就新时代“澜湄”合作的新机制、新动力、新愿景,以及新媒体领域合作交流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并签署“澜湄合作媒体联合宣言”。

  新华社于2017年6月在北京成功举办金砖国家媒体高端论坛和金砖国家媒体联合摄影展。来自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22家主流媒体39名代表和中央媒体、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相关部委负责人出席了高端论坛。论坛以“深化金砖国家媒体合作 促进国际舆论公平公正”为主题,发布了《金砖国家加强媒体合作行动计划》,举办了首届金砖国家媒体联合摄影展。论坛和摄影展的成功举办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在“一带一路”与沿线各国记者组织开展双边新闻交流的基础上,中国记协统筹各方资源,积极探索新的交流机制,搭建更好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的交流平台。2017年10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与来自“一带一路”27个国家32位记者组织负责人深入探讨“一带一路”记者组织共建合作平台的意向、做法和基本模式。各国新闻组织负责人一致通过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一带一路”记者组织合作倡议,支持中国记协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联盟。

  2017年9月,人民日报社邀请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老挝等14国的/24家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知名记者,组成亚洲主流媒体考察团,圆满地完成了专业培训、实地采访和论坛交流等活动。此次活动主题为“命运共同体、合作新格局”,通过交流座谈和实地采访,考察团成员发表了大量一手报道,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意基础、营造舆论氛围。

  为积极报道“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扩大新闻交流效果,中国记协策划组织两批次“一带一路”主题采访交流活动,赴“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以色列、土耳其、摩洛哥和马其顿、塞尔维亚、德国等开展新闻交流、采访“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除中国新闻代表团的成员外,还邀请7名国内一线名中央媒体驻外记者同行,最大限度扩大采访参与面、增大媒体报道量、增强活动影响力,充分发挥媒体记者“一带一路”合作理念宣传队、合作经验推广队、合作项目建设队的作用。两次主题交流采访活动共组织专题采访36场,发稿近百篇,形成较大反响,受到参与媒体采访对象的好评。与一般性的交流活动相比,主题交流采访活动特点更加突出、成效更为显著,成为我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媒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7年12月3日至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成功举行。习主席向大会致贺信,中央、中央书记处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大会主题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嘉宾与会,积极贡献思想智慧、展示创新成就、探讨合作途径、展望未来愿景,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会首次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总结历史成就,分析现状特点,展望趋势远景,为各国更好推动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大会举办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来自苹果、高通、微软、阿里巴巴、华为等中外知名互联网企业的一批最新尖端成果集中亮相,让大会成为全球互联网顶尖科技的汇聚地和风向标。此外,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还发布了年度成果文件——《乌镇展望》,标志着关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共识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7年,人民日报社积极推进“中央厨房”建设,创新机制体制,重塑新闻生产流程,助力报社向深度融合迈进。截至2017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自主下载量超2.03亿,在传统主流媒体中处于领先位置;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总数超9700万,保持“中国媒体第一微博”优势;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粉丝近1500万,在微信平台各类公众号中影响力排名第一。10月16日,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正式上线,受到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正成为人民日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

  人民日报通过搭建“中央厨房”空间平台、技术平台和业务平台,建立起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成立融媒体工作室,极大地释放了内容生产力。

  空间平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厅,于2017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人民日报社媒体矩阵策、采、编、发的指挥中枢和中控平台。这个物理空间除了解决“人机交互”的问题,还用于解决“人人交互”问题。在“中央厨房”大厅,决策层可以对报社采编资源和力量加以指挥、协调。

  技术平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技术系统,覆盖线索采集、素材制作、内容加工、投放、效果评估等整个闭环,包括:热点分析和新闻线索挖掘应用、可视化和交互内容生产工具、视频直播管理工具、传播效果评估应用、运营分析与推荐系统应用等。

  业务平台——总编调度中心和采编联动平台。总编调度中心主要功能是统筹报道策划、整合新闻资源、调度采访力量、协调技术支持等。采编联动平台分设全媒体编辑中心、采访中心、技术中心,其中,编辑中心根据总编调度中心布置的任务,策划版面安排、设计页面呈现、联系记者、组约稿件,落实采前会布置的任务;采访中心主要负责落实采访任务,审核记者稿件,并及时向总编调度中心反馈采访中遇到的问题;技术中心根据前方采访需求,及时调度采访设备,为前方记者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根据各编辑中心要求,做好多媒体呈现的个性化方案。

  2016年10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建立融媒体工作室机制,报社各部门采编人员按兴趣组合、项目制施工,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组合,极大激发采编人员积极性,有效释放人民日报社的内容生产力。截至2017年9月,已成立麻辣财经、学习大国、新地平线、一秒世界、冷观察、一本政经、煮酒话媒、智观天下、碰碰词儿、国策说等40个工作室。推出的文字、音视频、图解、H5等各类融媒体作品1500多件,累计点击量过亿。“中央厨房”作为孵化器,在技术、运营、资金等方面对融媒体工作室给予支持。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为报社各类媒体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整个传媒行业搭建公共平台,聚拢各方资源,打造新的媒体生态体系,服务于整个新闻传媒行业。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中国媒体融合云”对全行业开放使用,为媒体融合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基础支撑类、应用系统类服务,以及内容生产孵化服务,打造专注内容生产创新的特色工作室。

  基于技术平台,“中央厨房”还向服务对象提供市场决策、用户需求挖掘、内容管理共享等相关服务。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了解用户偏好,实现精细化运营、提升产品质量,协助进行市场决策;使用个性化推荐公共引擎,协助移动端平台和内容生产机构进行内容产品个性化算法推荐,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合作机构媒体可通过“中央厨房”供稿平台,进行内容云管理,与各类媒体进行内容交互。

  2017年,人民日报新媒体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先,不断创新理念,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科学规划产品发展方向,优化产品开发模式,不断丰富完善人民日报客户端功能,提升用户体验。2017年推出客户端四期产品,上线直播频道,抢占主流媒体移动传播制高点。

  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展,遵循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顺应移动传播社交化、个性化趋势,积极探索新技术运用,以优质内容创“爆款”产品。纪念建军90周年期间,策划制作的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以沉浸式的用户体验、有温度的互动交流,激发网友爱党爱国爱军热情,迅速在朋友圈“刷屏”,上线亿。

  人民日报新媒体大胆尝试语音识别、人机对线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首次设置智能服务机器人“小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与“小端”进行实时互动。2017年2月,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新媒体实验室,探索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新媒体领域。

  人民日报新媒体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推广放大传播效果。针对年轻网友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探索运用动漫、快闪、歌曲改编等艺术化形式,提升传播效果。2017年两会期间,策划制作的两会版《成都》,一经推出立即火爆朋友圈,引发包括代表委员在内的网友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总播放量超3700万次。

  人民日报新媒体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和内容,在重要时政报道、重大政策解读和重点舆情引导上,推出了一系列影响大、反响好、传播广的深度报道。在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建军90周年、金砖峰会等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推出的原创稿件全网独家首发、各媒体平台转载已成为常态。

  十九大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了一系列标杆性产品。十九大开幕当天推出的《重磅!19条干货速读习十九大报告》《划重点!习报告,这四个新概念很重要》《进入新时代!习这19个新提法你一定要知道》《新时代,你的生活将发生这些变化》等,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平均阅读量超过1000万,累计被2500多家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转载置顶。十九大开幕会直播总观看量超3639万,“你好,十九大”单条微博阅读量超6.6亿、转发量超542万,原创短视频《中国进入新时代》播放超过2.5亿,《中国的红色梦想》播放超过2亿。

  人民日报海外传播持续发力,不断拓展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全天候伴随式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截至2017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脸谱英文账号粉丝数超过4000万,在其他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的粉丝总数超过280万。杭州G20会议期间,人民网外文频道推出9个语种的专题报道,在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共发布各类贴文720篇,人民日报脸谱和推特英文账号总阅读量达2786万次。

  人民日报海外传播加大原创报道和本土化新闻制播力度,密切与当地媒体交流合作,外媒定制推送进一步提升落地率和到达率。截至2017年10月,人民网在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南非、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瑞典等国设立海外站点,海外合作媒体总数达76家。

  近年来,新华社牢牢坚持“政治建社、新闻立社、创新兴社”原则,按照中央要求深入推进采编经营“两分开”重大体制性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新闻界的采编经营“混搭”问题,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新闻报道主业上,全面实施精品工程、扎根工程、创新工程、表率工程,推动了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高,更好地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更好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人民服务。

  2017年,新华社以十九大报道为统领,深入推进系统化创新,坚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以融合发展为方向,坚持“一体谋划、移动优先”,通过直播、微视频、动漫、动新闻、数据可视化等多手段交融,网络和“两微一端”等多端口呈现,建立高效顺畅的全媒体报道生产加工发布机制,有力推动了创新的机制化、常态化、规模化,在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上有了较大突破,推出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镇版”“刷屏”之作,初步实现业务创新由单个产品向系统化创新的重大转变,探索出具有通讯社特色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1.以十九大报道为统领,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推动融媒体产品创新机制化常态化规模化。内容永远是新闻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作为内容提供者,新华社坚持把内容创新放在首位,着力推进新闻报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传统新闻内容的产品化,努力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2017年以来,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为主线,新华社持续推出一系列站位高、分量重、效果好的全媒体报道,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了浓厚热烈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其中既有《书写伟大复兴时代画卷——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纪实》等鸿篇巨制、《再塑党的形象的伟大工程》《“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等精品力作、“变革中国”系列述评、十九大巡礼特别报道以及创下1000多家采用纪录的开幕社评、系列高端评论,也有会前会中连续推出的《习推动解决的六件事》《大道之行》《领航》《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怎样炼成的?》等融媒体产品,《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等互动报道,通过可读可听可看、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融媒报道,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传播矩阵,成为全国各类媒体十九大报道中的扛鼎之作,为记录十九大这一党的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社推出的融媒体报道中,全网浏览过亿次的超过30个,其中十九大会间就有14个,创下主流媒体融媒体报道数量、频次、浏览量之最。经过努力,新华社融媒体新闻生产呈“井喷”之势,点击量过亿的产品接连不断,千万级浏览量的“爆款”产品已成常态,业界人士认为新华社“把融媒体报道推上了一个新境界”。

  2.聚焦通讯社主业方向,全面推进供稿线路改革,实现网上网下、对内对外全覆盖。供稿业务是通讯社的最核心、最根本的业务。在前两年改革的基础上,新华社立足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用户需求,持续深入推进供稿线路改革,从主要满足传统媒体需求向同时满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需求转变,从单向供稿向交互发布模式转变,从单纯提供稿件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变,构建起涵盖多种产品形态、满足各类用户需求的现代供稿体系。2017年以来,新华社不断完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供稿库产品功能,提升服务体验,“卫星供稿线路+全媒体供稿库”的新模式受到用户欢迎。升级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多媒体发稿线路,推出面向视频机构用户的短视频供稿专线,通讯社发稿线路设置、产品结构持续得到改进。打造以新媒体内容聚合共享为特点的“全媒平台”,为100多家入驻机构用户提供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版权追踪等服务。建立完善英文、法文、阿文、葡文等外文供稿线路总监会运行机制,显著提升外文报道采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

  3.推进全媒报道平台提质扩容升级,带动全媒报道一体化机制向编辑部和分社拓展延伸。新华社2015年就打造了跨部门、跨媒介、跨平台的全媒报道平台,并以“新华全媒头条”为抓手实现全媒报道机制常态化运行。2017年,新华社通过深化全媒报道平台建设,深入推进资源整合、信息聚合和媒体融合,将全媒报道平台从产品制作中心升级为报道指挥中心、策划中心、协调中心,在采编流程再造和报道资源整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拳头产品“新华全媒头条”保持常态化发稿,报道覆盖面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获评第27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全面推行新媒体产品源头端策划生产机制,推动全媒生产加工向各编辑部拓展、向国内外分社延伸,不断丰富全媒体产品供给。通过项目组、融媒体工作室、课题组等多种形式,促进全媒体编辑部建设,推动形成适应互联网生态的“编辑部+”新型采编架构。完善创新举措,设立创新基金,评选扶持“辛识平”等一批创新项目,形成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跨专业团队。组建了以中央新闻全媒化为重点的“中国策工作室”、探索名牌栏目全媒化的“全媒新华视点工作室”、主打中英文国际时事评论的“世界观工作室”、发挥驻外点多面广及现场优势的“全球拍工作室”、撬动社内外音频资源打造品牌音频节目的“新华FM”工作室、主推体育类融媒体产品的“新华体育全媒工作室”等一大批融媒体工作室,推动重点名牌栏目融媒化、常态化生产。

  4.创新发展“三微三端一平台”,形成覆盖全网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新华社不断拓展壮大新媒体传播渠道,加快形成力量布局合理、资源融通共享的立体化融媒体传播矩阵。2017年以来,“三微三端一平台”粉丝数活跃度影响力增长明显。截至2017年11月底,“新华视点”微博通过激活直播、秒拍等功能模块实现新突破,粉丝数接近3000万,全社微博矩阵总粉丝数超1.6亿;“新华社”微信强化内容创新和运营推广,实现跨越式发展,订阅量已超过1500万,微信矩阵总订阅量超过3000万;微视频产品策划生产实现常态化,日均发稿40余条,微纪录片《习在这里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第2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上荣登“十优作品奖”榜首。“三端”即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和“现场云”。新华网以创办20周年为契机,不断加强内容建设、全面推进改版升级,以融媒体、多终端、多语种进行立体化传播,成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主力军王牌军,构筑起新时代网络宣传的高地和重镇,日均访问人数近6000万,居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首位。新华社客户端常改常新,累计下载量2.7亿,专属智能引擎“语音资讯助手”功能不断改进,智能化程度大大加强,用户活跃度明显提高。全媒体直播态产品“现场新闻”引领新闻业态重大变革,“现场新闻”标准成为全国新闻行业首个融媒体产品标准。作为“现场新闻”在线生产的中央厨房,“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2017年2月上线多家媒体和机构用户入驻,持续推出现场报道24000多场,在第12届中国传媒年会上,“现场新闻”标准化工程及“现场云”媒体聚合平台荣获媒体融合特别奖。海外社交媒体平台“New China”(“新华”)账号在脸谱、推特、优兔、Instagram、连我、VK等六大平台使用19种语言发稿,总粉丝数突破6000万,日均互动浏览量超过2500万,粉丝结构呈西方主流化、年轻化、高端化特点,稳居世界主流媒体账号第一方阵前列。

  5.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支持保障体系。2017年以来,新华社出台一系列举措,在业务管理、人才队伍、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功夫,构建起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支撑保障体系。改革优化供稿线路总监会、全媒报道平台总监会等制度,强化首席编辑、首席记者职能,倡导扁平化管理理念,逐渐形成科学、顺畅、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推进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加快实现由传统通信技术向现代传播技术转型,技术引领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在机器人写稿、语音互动、人脸识别等智能应用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终端智能化建设,推动新闻信息产品和终端迭代升级。成立媒体科技公司,搭建起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提供智能采集、人脸核查、智能分发、用户画像、版权追踪、智能语音等服务。着眼全员转型对采编人力布局进行了较大范围、空前力度的调整,初步建立起一支年龄层次合理、知识结构全面、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掌握“跨界叙事”能力的全媒人才队伍。

  2017年,中央电视台把推动媒体融合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工程,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移动优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央视特色、体现国际水平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目前,中央电视台已初步建成多终端、多语种、全覆盖的“一云多屏”新媒体传播体系,全球网络视频分发体系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17年12月,“央视新闻”新媒体用户总数突破3.5亿,用户规模和影响力在主流媒体中居领先地位。央视网多终端全球覆盖用户达11.28亿,较2016年同期涨幅16%;“央视影音”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过6亿;社交平台官方账号粉丝数达到8700万;IPTV业务自营用户数7100万户;互联网电视业务用户数为1.1亿户;手机电视月度收视超过1亿次。

  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全台力量协调推进。一是台分党组精心安排部署。台分党组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中央和中宣部关于媒体融合工作有关部署精神,多次召开媒体融合专题调度会,研究推进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技术保障、重点项目等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春晚融合传播、时政微视频、“央视新闻移动网”等重点工作,确保集中全台优势资源,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完善《中央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规划》,围绕优化融媒体产品布局、打造旗舰平台,梳理台网关系、整合台网资源,打造融合传播渠道、构建新型传播体系等紧迫问题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并聚焦融合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深入调研,助力决策,推动落实。三是完善机构设置。整合全台资源,研究建立台融媒体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全台媒体融合工作,整合新闻报道资源,建立共享联动机制,推进融媒体技术平台搭建。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正式上线启用融媒中心,通过统一指挥调度全球多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行,打造多形式采集、同平台共享、一体化生产、多渠道分发的融媒体业务集群。推动全台各频道全媒体转型,所有频道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都成立了新媒体专门部门,在新闻中心和央视网创新成立微视频工作室。四是建设全媒体人才队伍。分批分类开展新媒体业务培训,出台创新人才海外培训等配套措施,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大规模充实新媒体岗位人员;探索建立新媒体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五是加大媒体融合资金投入力度。2017年,安排台内媒体融合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生产流程优化、融媒体节目生产、“央视新闻移动网”和CGTN新媒体建设、技术平台搭建等工作。积极争取并获得中宣部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央视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央视影音”客户端升级改造等。

  二、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流程。中央电视台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内容为王,统筹调度台网资源,推动台网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一是创新实施重大时政报道融媒体协调机制。每当有习重大报道任务,都由台长直接挂帅,与节目、技术、新媒体等各系统一起,精心谋划、精细设计、精准实施,电视与新媒体同步抵达,时政团队与保障团队无缝衔接,内宣与外宣共同发力,提升报道质量和效果。圆满完成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大时政报道任务。二是深化重大宣传融合报道一体化统筹机制。围绕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聚焦主题主线宣传,打通内容、频道、台网平台,统一调度新媒体和电视报道力量,结构化编排、模块化集成、逻辑化链接、亮点化聚合。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融合传播观众触达人次达248.28亿次,其中电视端185.81亿次、新媒体端62.47亿次,全国累计7.38亿观众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十九大报道,中央电视台总体收视份额达到34.16%;“央视新闻”新媒体各平台直播、微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5亿次。三是建立重点节目融合制播模式。以重点节目为切入点,打通各个部门,把融合传播贯穿融入到节目策划、制作、播出全过程,探索台网“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呈现”的节目融合模式,实现“大屏带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联受众”。2017年春晚融媒体产品“@春晚”多屏互动延伸舞台,独立访问用户1.09亿,点播收视次数10.7亿。融媒体栏目《中国舆论场》不断推动内容、互动、技术升级,推出VR全景航拍、移动直播、“舆论场征集令”等,彩神vll首页收视和影响不断攀升,截至11月5日,已播42期节目的平均收视率达1.18%,栏目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391.22万。《加油向未来》第二季结合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打造新媒体传播焦点,“人机(歼-10)大战”视频点击量突破6000万次、“蛟龙号下潜4800米深海实验”点击量超1500万。

Copyright © 2012-2023 彩神8.(中国)下载官方版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豫ICP备17013712号-7